说起起重机,很多人并不陌生。起重机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冶金、仓储搬运、航空航天、新能源开发、机械制造、港口装卸、建筑施工等领域,是工程装备行业的“负重脊梁”。
前不久,2023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揭晓,由南开大学完成的“复杂约束下起重机器人智能控制”项目荣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。
“起重机,就是我们常说的吊车,如果赋予它智能的特性,就是起重机器人。”项目第一完成人,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孙宁说,“现在马路上的智能汽车越来越多了,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越来越普遍,但目前起重机还是主要依靠人来操作,我们希望它能够在一些场景下自主、智能地完成一系列操作,推动起重吊运系统向无人化、智能化转型。”
然而,起重机器人属于欠驱动系统,无法利用独立的驱动器抑制负载摆动,整个系统复杂的非线性耦合特性也增加了控制难度。
何为欠驱动?“就是‘以少控多’。”孙宁解释,起重机器人种类多样,动力学特性非常复杂,特别是由于机械结构的限制,负载缺少独立的驱动装置,需要以较少的输入信号同时控制可驱动的台车、吊杆运动与不可驱动的负载摆动,且大型吊具下悬挂货物极可能存在双摆效应,这就对起重机器人的工作效率、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“所以,我们重点突破的是复杂约束下起重机器人准确吊运与快速消摆问题,提出最优轨迹规划与智能控制方法,目的是提高吊运效率、精度与安全性。”孙宁说。
自此,项目团队开始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。
经过8年不懈努力,该项研究将智能方法融入起重机器人本体中,有效处理了起重机器人“以少控多”的难题。在没有人工干预情况下,装上“智慧大脑”的起重机器人具备了智能控制的功能,能够适应各种工作环境与复杂约束。
此外,项目针对起重机器人提出的智能方法经适当扩展后,还有望应用于其他欠驱动机器人,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。
科学探索的起点是实际需求,其目标是解决这些需求背后的难题。“打个比方,钢厂里起重机吊运一个钢卷要花费1分钟,到目的地后钢卷还要摆动4分钟,之后才能平稳落地;或者用5分钟以缓慢的速度吊运过来,才能保证钢卷没有大幅度的摆动。无论哪一种,都会产生较大的时间成本。在传统起重机系统引入智能算法后,便能改善此类问题,抑制吊运中货物因惯性产生的大幅摆动,加快消摆速度,提高工作效率。”孙宁举例说。如今,在南开大学方勇纯教授的带领下,该项目团队已入选了中国自动化与人工智能创新团队、天津市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。
创新永不止步,他们更大的梦想是对标“四个面向”,提升起重吊运系统的智能化程度,专注高质量发展,推动起重机器人逐步应用于海陆空等更广泛的领域,助力国民经济发展。
“对这个梦想,我们满怀信心。”孙宁说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gyxxh.tj.gov.cn/zwxx5652/gxdt9285/202408/t20240802_6690479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尊龙凯时首页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尊龙凯时首页的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